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站运营杂谈 > 正文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?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!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韦编三绝"。说实话,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某种武术...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?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!

大家好呀!今天咱们来聊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成语——"韦编三绝"。说实话,次听到这个词的时候,我还以为是某种武术招式呢(笑)。后来才知道,原来这背后藏着孔子读书的一个小故事,特别有意思!

韦编三绝到底啥意思?

先来拆解一下这个词。"韦"指的是牛皮,"编"就是编连,"三"表示多次,"绝"就是断的意思。合起来就是说,用牛皮编连的竹简因为翻阅太多次而断了好几次。

想象一下,孔子那个年代可没有我们现在这么方便的纸质书,更别提电子书了。那时候的书都是写在竹简上的,然后用牛皮绳把竹简编连起来,就像我们现在装订书本一样。不过牛皮绳可比现在的装订线结实多了!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

但是孔子读《易经》读得太用功了,翻来覆去地看,牛皮绳都断了好几次。这就好比我们现在把一本书的装订线都翻断了,得重新装订好几次,可见孔子有多用功!

孔子读《易经》的故事

说到这儿,就不得不提孔子和《易经》的故事了。《易经》是中国古老的经典之一,内容深奥难懂。传说孔子晚年特别喜欢研究《易经》,简直到了痴迷的程度。

韦编三绝是什么意思 原来孔子是这样读书的

据说孔子读《易经》的时候,常常是"居则在席,行则在囊",意思是坐着的时候放在席子上读,走路的时候就放在行囊里带着。这简直就是现代人手机不离手的古代版啊!

更有意思的是,孔子自己都说:"加我数年,五十以学《易》,可以无大过矣。"意思是如果他能多活几年,从五十岁开始专心学《易经》,就能避免犯大错了。可见孔子对《易经》的重视程度。

古代人的"读书装备"

说到这儿,我突然很好奇,孔子那时候的"读书装备"到底是什么样的呢?咱们来列个表对比一下古今的读书工具:

项目孔子时代现代
书写材料竹简、木牍纸张、电子屏幕
装订方式牛皮绳编连胶装、线装、电子文件
书写工具毛笔、刀笔钢笔、圆珠笔、键盘
阅读环境需要充足光线随时随地,甚至黑暗中

这么一对比,突然觉得我们现代人读书真是太方便了!不过话说回来,虽然工具简陋,但古人的专注力和钻研精神,还真是值得我们学习呢。

韦编三绝的现代启示

虽然我们现在不用再担心牛皮绳会断,但"韦编三绝"的精神在今天依然很有意义。我觉得至少有三点启示:

是专注。孔子读《易经》能读到韦编三绝,说明他真的是全身心投入。现在信息爆炸的时代,我们太容易分心了,刷会儿手机,看个短视频,时间就溜走了。能像孔子那样专注地读一本书,反而成了奢侈。

第二是重复。孔子不是读一遍就完事了,而是反复研读。我们现在读书常常追求"速读",一年要读多少本书,却很少把一本书真正读透。其实有些经典著作,读一遍和读十遍的感受是完全不同的。

第三是实践。孔子学《易经》不是为了装点门面,而是真的想从中获得智慧,指导自己的言行。我们现在读书,是不是也常常停留在"知道"的层面,而没有真正"做到"呢?

我的"韦编三绝"体验

说到这儿,我想分享一下自己的一个小经历。去年我迷上了《红楼梦》,一开始只是随便翻翻,后来真的被吸引住了。那段时间,我吃饭看,坐车看,睡前也看,电子书的翻页键都快被我按坏了(虽然没有牛皮绳可断)。

夸张的是,我还在不同版本之间对比着读,做笔记,查资料。我妈都说我"走火入魔"了。但正是这种专注的阅读,让我对《红楼梦》有了更深的理解,很多细节和隐喻都是反复阅读后才发现的。

虽然我的电子书没"绝",但手机电池倒是经常"绝"(没电)。这也算是现代版的"韦编三绝"吧(笑)!

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?

说到这里,我突然想到一个在这个信息过载的时代,我们该如何对待经典著作呢?是像孔子那样反复研读,还是广泛涉猎更多新知识?

我觉得两者并不矛盾。经典之所以成为经典,正是因为它们蕴含着跨越时代的智慧。但也不能只读经典,忽视当代的优秀作品。关键在于找到平衡,既要有深度,也要有广度。

不过有一点是肯定的:无论是读经典还是新书,都需要投入时间和精力。浅尝辄止的阅读,很难真正吸收书中的精华。这大概就是"韦编三绝"给我们的大启示吧。

你的读书故事

说到这儿,我特别好奇,你有没有哪本书是读到"韦编三绝"程度的?或者有没有什么特别的读书习惯?我近正在寻找下一本值得反复阅读的书,说不定能从你的经历中找到灵感呢!

最新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