当前位置:首页 > 网站运营杂谈 > 正文

衣不蔽体:详解词义,探究典故中的生活疾苦

衣不蔽体:详解词义,探究典故中的生活疾苦

在中国的成语中,“衣不蔽体”是一个用来形容生活极其贫困,连基本的衣着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成语。这个成语不仅传达了对贫困状态的描述,还蕴含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。成语解...

在中国的成语中,“衣不蔽体”是一个用来形容生活极其贫困,连基本的衣着都无法得到保障的成语。这个成语不仅传达了对贫困状态的描述,还蕴含着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。

成语解释

“衣不蔽体”中的“衣”指衣服,“蔽”意为遮盖,“体”指身体。整个成语的意思是:衣服破烂,连身体都无法遮盖。这个成语常用来形容生活极其贫困,连基本的衣着都无法得到保障的人。

0117

典故来源

“衣不蔽体”这个成语最早出自《左传·宣公十二年》。该传记中记载了楚庄王与晋国的一场战争,其中提到一位名叫申叔时的楚国大夫,他在战争中表现出色,但战后却因贫困而衣不蔽体。原文如下:

> “申叔时使于齐,反,复命而退。王使让之曰:‘何后也?’对曰:‘臣闻之,好善者必有后福,恶不善者必有后祸。今臣之始往也,道有饥者,臣乞食之;道有裸者,臣乞衣之。臣之始往也,道有饥者,臣乞食之;道有裸者,臣乞衣之。今臣之来也,道无饥者,道无裸者,是以后也。’王曰:‘善哉!’”

0117

这段文字描述了申叔时在出使齐国的途中,看到路上有饥饿和衣不蔽体的人,他主动施舍食物和衣物。当他返回时,楚庄王责问他为什么晚归,申叔时回答说,他看到路上有贫困的人,所以停下来帮助他们,因此晚归。楚庄王听后,称赞了他的善行。

成语故事

1. 申叔时的善行

申叔时是楚国的一位大夫,他在出使齐国的途中,看到路上有许多贫困的人,他们衣不蔽体,饥寒交迫。申叔时心生怜悯,主动施舍食物和衣物,帮助这些贫困的人。他的善行不仅体现了对贫困人民的同情,也展示了他高尚的品德。这段故事后来被人们用来形容那些生活极其贫困,连基本的衣着都无法得到保障的人。

2. 东汉时期的贫困

东汉时期,社会动荡,民不聊生。许多农民因天灾人祸,生活极其贫困,衣不蔽体。《后汉书》中记载了许多这样的故事,描述了当时社会底层人民的悲惨生活。例如,东汉末年,黄巾起义爆发,许多农民因战乱而流离失所,生活无着,衣不蔽体。

现代应用

“衣不蔽体”这个成语在现代生活中仍然有广泛的应用,用来形容那些生活极其贫困,连基本的衣着都无法得到保障的人。例如:

社会新闻:报道中提到某些地区的贫困家庭,孩子连基本的衣物都没有,只能衣不蔽体地生活。

文学作品:一些文学作品中,描写贫困家庭的悲惨生活,常会用“衣不蔽体”来形容他们的境况。

公益广告:公益广告中,呼吁人们关注贫困地区的儿童,常会用“衣不蔽体”来形容他们的生活状况,以引起社会的关注和帮助。

“衣不蔽体”这个成语不仅描述了贫困人民的生活状态,还反映了对社会底层人民的同情和关注。无论是古代的申叔时,还是现代的贫困家庭,他们的生活状况都值得我们深思。

最新文章